潮州厝

    潮州厝 – 以厝繫家,分家家不散

     

    潮汕稱屋為”厝”,由於多為院落式府第建築,一座大屋稱作”一落厝”。一落厝小的一廳幾房,大的上百間數百間,厝內住的都是自己人,一落大厝,幾代同堂。潮州人敬祖重親,而厝的獨特形制,就是維繫宗法親情最主要的媒介。
    厝要成”落”,需具備以下部份 – 廳、房、陽埕(即庭院)、火巷、格仔和子孫門。如果把潮州厝比作人體,廳房就是肌理,陽埕就是臟腑,火巷、格仔和子孫門就是血管經脈,這樣厝內的人,就能像體內的血液,在各部份暢通流轉。
    潮州厝皇宮起。明典規定,官民宅第不得超過三間五架,而大門開在南北正向的中軸線上,則是皇家專利。但在潮汕,這些京都帝王府,都變了尋常百姓家。家家戶戶,大門都在中軸上,而且門樓高大張揚。規模亦違禁超標,甚者大廳直逼皇殿。這一來 是山高皇帝遠使然,同時也是暴發豪奢所致。尤其金雕玉砌的裝潢,更是攀比競賽的結果。

    潮州厝還有一個特別,就是家家戶戶都在大門樓上嵌書家聲淵源,提醒自己提醒別人,這家是來自中原的仕族。細細察之,趣味悠然。亦正因敬祖,潮人家家安置家祠,這就構成潮州厝的另一特點,就是祠宅合一。由於兼顧祠堂的功能,潮汕民宅廳堂庭 院都比較大,如果在別處,實際上已經是祠堂的規模了,因此又可以說,潮州厝,祠堂起。


    1.居民住宅組成結構

    竹竿厝

    潮汕的厝,最基本就是一廳兩房的平房,以此為一節,多節連成排屋,狀如竹竿,就叫做”竹竿厝”。竹竿厝一般作為大型府第的外圍建築,即從厝或圍屋,功能如圍寨的寨墻。從嚴格意義說,由於沒有庭院空間,因此竹竿厝還不能成為”落”。而且它既是 從屬,居住的大都不是厝的擁有者,而是寄人籬下的下人,或是等待自立的小輩和庶支。

    下山虎

    在一廳兩房基礎上,從兩房各向前伸出一個廂房或偏廳,叫兩伸手;廳前兩伸手之間留一陽埕,再加上門樓,成為三合院院落,就成下山虎。是潮汕院落民居最基本形制,狀似猛虎下山。它是”落”的最小型,潮州人儲夠積蓄,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厝,最基 本就是起一落下山虎。

    四點金、三廳亙

    下山虎前方再加一組一廳兩房,門樓外移,併成四合院,就是四點金。因前後廳兩邊共四個大房,側看如金字,故名。能獨立起一落四點金,一般已是小康之家。

    四點金前加一組向內的下山虎,就成為一組三進建築,叫三廳亙。通常是大型建築群的主題。四點金的前廳作為接待之處,後廳則是起居和家祠所在。而三廳亙的中廳,則是接待重要客人的官廳。

    駟馬拖車、百鳥朝凰

    竹竿厝、下山虎、四點金、三廳亙,變化組合,就組成潮汕民居其他的大型形制,如駟馬拖車、百鳥朝凰。駟馬拖車,是潮州厝最大的形制,一般是正中一座大型的四點金或三廳亙作為主體,通常是用作祠堂。兩邊各一座較小的三廳亙,或前後兩座四點 金,作為次要建築,是家庭主要成員的居室。這樣,正面就形成三壁連。兩邊及後面再以從厝包圍起來,就形成一個圍寨。主體、次要、從厝之間,各以火巷相隔,兩邊加起來共四條火巷,象徵四匹馬,拖著中間主體這輛車。主體是供奉祖先的祠堂,因 此寓意子孫們駕車載著祖先。三壁連的正面,一般留有大廣場,廣場前有池塘潤澤。

    這是基本的駟馬拖車格局,大型的駟馬拖車會以下山虎作圍屋和後包;或者在三壁連之間,以及在從厝以外,再多加幾列從厝;甚至在三壁連和後包之間,多加一組三壁連。大型的駟馬拖車,一般都在百間以上,又稱百鳥朝凰。

    陽埕(外埕)

    陽埕,指的是厝內凹陷的中庭空間,兩進之間隔著的庭院。下山虎和四點金有一個陽埕,三廳亙就有兩個,埕是廣場的意思。中國很多地方的民居建築,都會留有空間,叫做天井,跟潮汕的陽埕差不多,因此現在多數專家和著作,都稱潮汕的陽埕做天井 。但在潮汕民間,人們就習慣叫陽埕或外埕,很少人叫天井。事實上,陽埕跟一般講的天井,是有很大分別的。其他地方的天井,一般規模、面積、比例都比較小,功能也比較簡單,主要是採光或緩衝之用。潮汕的陽埕,則比較大,有的甚至比廳的面積 還大。但更重要的是功能,潮汕的陽埕,是維繫、體現宗法重親觀念的重要設計,不僅僅採光緩衝,它是一落厝的中心和紐帶。由於面積夠大,很多活動都在這裡,可以納涼、滴茶、開餐,甚至養牛飼鵝、紅白二事,是厝內家人聚集交流的地方,又是各 房間進出家門必經之地。早晚往來,都會碰到陽埕內進行其他活動的人,打個招呼互送噓寒是自然的事,而關係就是這樣維繫。即使分家幾代後,親情仍然保持。潮汕經常說某甲是某乙他們外埕內的人,大家一聽,就知道他們是非常密切的”家己人”。

    火巷、格仔、子孫門

    火巷又美稱花巷,因潮語音近。那是一落大厝中,隔開同時又連接各單元的地帶,既是走火通道,又是隔火帶,而且多是安置水井的地方。厝的房與伸手之間,留有小空間,叫做”格仔”,既是緩衝,又是通道。下山虎有兩個,四點金有四個,三廳亙有六 個。格仔各有小門通火巷,就是子孫門。通過火巷、格仔和子孫門,厝內的人就能在全屋暢順往來,便捷交流。格仔還有一個作用,就是當分家時,新的家庭需要另起爐灶,格仔通常就是安灶的地方。

    分家家不散

    潮人以祖孫三代為一個完整的家,傳至四代後,新的”家”就會誕生,就要分家。一落潮州厝無論大小,大都由一個祖先創建,傳子傳孫。到分家時,家長會將廳、房、伸手、從厝各種類型拆散搭配分予各房,而不是歸邊就近各占一隅。由於各房分得的房 產都不集中,而是散於厝的各部份,因此各房就不能自成一角搞小圈子,就必須跟其他房繼續往來,感情就不會生疏。這樣分法的目的,就是確保子孫繼續緊密聯繫,不會一分就散,能最大程度地維繫宗族血緣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