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日,【信報】刊登《上環海濱見證「架己冷」奮鬥史–傳承自清朝「紅頭船」》一文
正文如下:
上環海濱見證「架己冷」奮鬥史 傳承自清朝「紅頭船」
【訪談錄】不久前,中西取海濱長處上環段出現了一 艘新船,但此船並非在海上而在陸上,船上設一亭子,讓途人休息、避雨,名為「紅頭船風雨亭」。
顧名思義,紅頭船即船頭為朱紅色,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期時期潮州人越洋來香港的航海工具,因此它對潮人來說意義重大。
2021年,香港潮州商會(下稱潮商)成立100周年,當時為了慶祝翌年是香港回歸25 周年,決定捐資建造此船。潮商會長高佩璇、兩位永遠名譽會長許學之及黄書銳,一起分享紅頭船風雨亭的故事和潮人的性格與文化。
清朝雍正時期,朝廷為方便管理海運,下令廣東省(其時包括香港及潮汕地區)商船將船頭髹上朱紅色以作區分,因此該些船隻被稱為紅頭船。
廣東位於南方,南方屬火,用色為赤,赤即紅色。同時,紅色的船頭能夠趨吉避凶,這成為紅頭船興盛原因之一。紅頭船出航會結伴而行,因為當時閩粵沿海常有海盜活動。
當年潮州人多從澄海的樟林港登上紅頭船,在三角碼頭上岸。澄海的樟林港,對外通商的紅頭船雲集,可謂紅頭船故鄉。
展出屢克服難關
三角碼頭又名永樂街碼頭,位於上環,現已不復存在,但它曾是香港歷史中一個著名及重要的碼頭。潮州人在三角碼頭進行補給後繼續遠行,「又或直接在香港上岸後留在這裏發展,落地生根。」高佩璇微笑道。
數年前提議建造紅頭船風雨亭的時任潮商會長黃書鋭認為,這船除了歷史意義重大外,也方便了現時的市民,「海濱長廊很多人做運動和散步,如果下雨,來到風雨亭,可以避雨和休息一下,和其他人聊聊天,跟船拍照。」
黃書鋭盛意拳拳,方案得到特區政府支持,中西區民政事務處作出配合。然而,在實際執行時遭遇不少困難,「因為這艘船放在地面,政府當它是一個建築物,用建築物條例提出很多要求。」黃書鋭續説。
其時,本地沒公司願意接單造船,他們只好找內地廠家。因內地與本港技術人員的專業標準有差異,而造船的原材料和工藝必須符合香港標準,所以過程須過完一關又一關。潮商覺得香港跟內地資質認證不能互通的問題,未來需要解決。
現任會長高佩璇是潮商創立逾百年來首位女會長。不少人認為潮州人有「大男人」觀念,不過高佩璇不以為然。
「在這位置上,其實跟性別無關,我們潮州商會百年歷史,不會因為一個女會長去改變作風和以前的東西,仍是如此運作。以前大家普遍存在一個想法:潮州人大男人主義。我作為女士,潮商接受呢!説明根本不是大男人主義,以前有誤會啦!潮商很有系統,有嚴密制度,做事要跟隨本來的制度,當然,我們會與時並進,緊貼時代與社會需要。」高佩璇道。
喜做生意愛外闖
潮州人勤奮的性格很有名,高佩璇相當同意,「刻苦耐勞、拚搏、愛拓展,是潮州人的性格,譬如當年下南洋發展。在東南亞,原先那裏的香料,未必那麼受重視,但潮州人過去之後,開發這些資源,和當地人共享。所以這開拓,除為了做生意,更重要的是推動當地經濟。潮州人走到哪裏就發展到哪裏,以及融入當地,我亦很佩服我們潮州人。」
高佩璇談到潮州人愛做生意的原因,「我們的文化,小生意都是生意,工字不出頭。不少人從做小生意開始,做着做着,能夠做到大生意,集腋成裘。還有抱團,大家都做小生意,抱在一起變成做大生意。我們有刻苦耐勞的DNA。」
深信「工字不出頭」的高佩璇,年輕時已學製衣,開始做紡織生意。八十年代初,內地改革開放,她看到在內地做服裝外貿生意的前景,籌備在遼寧瀋陽建「五愛服裝城」,面積約12.7萬方米。 1997年,服裝城開業,高佩璇迎來事業里程碑。
對於同鄉離鄉別井打拚的文化,高佩璇覺得,以前或許生活條件沒那麼好,家中多一個人吃飯,亦要想想能否負擔。如果去外面打拚,既省下家裏的米飯,又能賺錢回來。另外,潮州人相信一個地方的資源有限,若走遠一點,發掘多一些新資源,會有新發揮空間,所以他們喜歡「行遠啲搵食」。
黃書鋭補充,潮州一個特點是地少人多,有時為了生活到其他地方工作。不少人賺到錢後,會回家鄉起樓。
「而且潮州人的家鄉觀念很強,總記得回來祭祖。如果不回去祭祖,會被責罵。」高佩璇笑道。
許學之自潮陽來港70多年,對潮州人的打拚文化深有感受,「我們潮汕人,喜愛向外發展。這文化雖然其他地區都有,但潮汕人很着重扶助精神。」
他表示,潮州的扶助文化顯示在,當一個人去到陌生地方謀生,如果有親戚朋友在那邊,大家會互相幫助,一起發展。此外,由於從前家鄉較落後,人們來香港工作賺到收入,會讓子女到海外求學。如自己有能力,看見隔壁親戚朋友因為不够錢而孩子未能出國讀書,會鼓勵他們一起去,「多少錢都會幫忙,這是潮州人非常重要的扶助精神。」
「我覺得潮州人的毅力與勇氣也很厲害,有勇於嘗試的精神……所以我們潮州商會過百年歷史中,培養了不少社會精英。」許學之説。他接着舉出一些來自潮汕、香港人熟悉的名字例如李嘉誠、林百欣等,均發揮了敢嘗試、勤力等傳統精神。
那些年在海上的紅頭船,現己停泊在陸地,不變的是潮州人不斷努力𡚒鬥的心態。
「潮物」代表
潮州歷史與文化源遠流長,具標誌性的事物甚多,3位受訪者各自嚴選一樣很能代表潮州的「潮物」。
高佩璇選擇了潮州菜,「因為全世界只要有潮州人的地方,便一定有潮州菜 館。我們對食品的要求比較高,而潮州菜同時包含了一些理論,例如根據季節來做菜,菜式具有食療功用。」
潮州菜講究烹調方法,盡量保留食物原汁原味和營養價值,避免破壞食物營 養,因此較多用蒸、燜等方式。潮州人善用時令食材,例如橄欖燉豬肺,橄欖是潮州特產,含豐富維生素C、鈣、鎂等營養, 用來燉湯,具利咽止渴、消食開胃之效。
許學之的答案是小食,「潮州魚蛋、 牛丸等。在香港有大量潮州小食供應,當我去到外國,見到當地超級市場在賣我們的魚蛋牛丸,可見它們的銷量之大。」
黃書鋭揀選潮州話,「無論去哪個地方,見到潮州人,都會講潮州話。」他又指出,潮州有許多特色文化,例如位列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的粤綉,就包括廣綉(廣州刺綉)與潮綉(潮州刺綉)。另外,潮州陶瓷與潮劇也相當有名。
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「工夫茶」,是聞名天下的潮州文化,高佩璇 補充,「工夫茶其實是一種禮儀的表達、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,裏面隱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非常之多,例如關公巡城、韓信點兵(當中的茶藝手法)……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學工夫茶文化,所以他出來跟別人相處前,就已經有了好的文化修養。」